加強電力互聯互通,是未來應對挑戰的重要舉措。
在綠色低碳轉型的進程中,新型電力系統面臨保供應、保安全、市場機制設計三方面挑戰。加強電力的互聯互通,是未來應對挑戰的重要舉措。
在11月9日舉辦的2022亞太電協CEO會議上,多位院士專家、企業代表在高峰對話中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
2021年3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新型電力系統的概念首次提出。中國電建集團公司副總經濟師、海外事業部總經理楊義生認為,在電源側,新型電力系統主要以新能源為主,打造更多的儲能電站;在電網側,通過智能化,增強電網調峰調頻調壓方面的能力;在用戶側,則鼓勵儲能的多元化,打造分布式儲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電網公司一級顧問郭劍波指出,在2030年前,新型電力系統主要面臨以保供應為代表的充裕性挑戰。他指出,在長時儲能技術尚未突破的情況下,新能源的隨機性、波動性,為電力系統帶來了該項挑戰。
在郭劍波看來,隨著國內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新能源大規模接入擠占常規電源空間,能源安全問題將更為顯著。
“市場需要更完善的政策和機制設計。”他在發言中指出,新能源的波動性造成豐饒和短缺交織,也為市場參與方的利益分配帶來極大挑戰。例如,如何穩定傳統電源投資者的預期,如何逐步實現有序退出等。
加強互聯互通,被認為是未來電力和能源轉型的有力舉措。
郭建波指出,電力系統加強互聯互通,能夠減少棄風棄光率,緩解消納問題,隨著未來新能源占比提高,地區間的能源構成各不相同,聯網還可以發揮互濟作用。
“加強聯網的同時,也需要清晰的電網結構、合理的聯網規模和方式,結合技術創新,克服安全穩定方面的挑戰。”郭建波強調。
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碳中和首席科學家雷憲章補充道,實現互聯互通,也是歐洲能源轉型的重要舉措。
他提及,歐洲目前已實現了全歐統一的電力市場,幫助解決了電力消納等問題,為中國和亞太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經驗。
雷憲章還指出,雖然中國當前電池儲能和抽水蓄能已經解決了小時級的、跨日的儲能,但未來還將面臨跨周甚至跨季節的負荷不平衡問題。若要實現全時域的穩定安全運行,新型電力系統還必須突破跨季儲能技術。
“清潔能源、可負擔能源、碳中和能源的三角關系,加之能源安全問題,是全球和中國共同關注的重點詞。未來建立的能源系統,必須實現這四個共同目標。”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中國能源轉型項目首席國際專家范瑞國說道。